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搭伴读书网 > 美文同人 > 君臣那些事

君臣那些事

朱元璋秦始皇 著

美文同人连载

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记载君臣活动的历史,我们了解历史,从君臣之间的活动展开,会了解中国历史各个朝代兴衰的演变过程。本书写在浩瀚的历史事件中,花了一点精力,动了一点脑筋,选取了近一百五十个君臣之间发生的故事,这些历史故事记载了君臣相处的过程和结果,给人一点启示。

主角:朱元璋秦始皇   更新:2023-08-08 02:50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元璋秦始皇的美文同人小说《君臣那些事》,由网络作家“朱元璋秦始皇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记载君臣活动的历史,我们了解历史,从君臣之间的活动展开,会了解中国历史各个朝代兴衰的演变过程。本书写在浩瀚的历史事件中,花了一点精力,动了一点脑筋,选取了近一百五十个君臣之间发生的故事,这些历史故事记载了君臣相处的过程和结果,给人一点启示。

《君臣那些事》精彩片段

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一部记载君臣活动的历史,我们了解历史,从君臣之间的活动展开,会了解中国历史各个朝代兴衰的演变过程。
本书写在浩瀚的历史事件中,花了一点精力,动了一点脑筋,选取了近一百五十个君臣之间发生的故事,交给读者,希望大家喜欢。这些历史故事记载了君臣相处的过程和结果,给人一点启示。本书所表达的内容大致分四个方面。
第一,俗话说,伴君如伴虎,确实如此这般地恐惧。儒家确立的三纲五常观念,君为臣纲,确定了君臣各自的地位,这种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,基本锁定了各自的言行幅度。君王的绝对权威和臣子的附庸,在朝代兴旺时,显得非常突出,君要臣死,不得不死。比如汉武帝时期,霍光死后遭到满门抄斩,比如汉朝的毛延寿欺君之罪遭杀头之罪,比如明朝张居正死后第四天就遭到朝廷满门抄斩。
第二,根据朝廷兴衰,君臣之间的关系变化,可以从臣子劝谏可以看出来。朝廷兴旺时期,臣子劝谏君王往往都显得和气得多。比如魏征劝谏唐太宗时,都没有那种战战兢兢,甚至抱着砍头的决心去说话的。而在朝廷走向衰弱的过程中,臣子劝谏的力度往往加大,甚至会跟君王严重冲突,比如唐朝末年刘瞻以身家性命来劝谏唐懿宗放过那些无辜,清朝末年王鼎尸谏道光皇帝保护林则徐,罢黜奸臣穆彰阿,都有些极端。
第三,帝王求贤是封建王朝历史的重点。这里就讲到明君和昏君,大多数帝王用人都很中正,那些德才兼备的人都会受到重用,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干,为朝廷健康发展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。比如武则天用狄仁杰,比如唐宣宗用了李君奭等两位县令做刺史,比如宋神宗用王安石,比如明神宗用张居正,都是非常利国利民的举措。所谓昏君就是用人用得昏用得糊涂,让奸佞小人钻了空子。比如尤其突出的是宋徽宗,他起先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君王,后来用了蔡京才开始昏下去,最后他得到靖康之耻的惩罚,以致把好好的一个国家送给了别人。历史上这样的昏君还有不少,一般都是式微时代的君王。比如唐懿宗,清代道光皇帝。
第四,臣子确实是应该分忠臣和奸臣。忠臣不多说了,单说奸臣实之可恶,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到像唐朝末年的恶人朱温、李振,他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“白马驿血案”,那真叫令人发指,其性质之恶劣,手段之恶毒,前无古人后无来者,简直就不是人养的!
鉴于本人水平有限,幸好读者中有很多高手,请多多批评指教!
【一】
君王和老乡
朱元璋什么都不怕,就是怕老乡,这是很有道理的。老乡知根知底,做君王之前,是不是瘌痢头,是不是几天不洗澡,是不是摘了邻居的瓜,都知道。即便坐了天下,尊贵无比,这些馊事抖出来,毕竟不雅。再说,人家是老乡,他抖你的馊事,你又能怎么地?杀了他?那不更让老乡骂死?下面给各位看官提供几件帝王和老乡的趣事,看看他们是怎样相处的。
1.陈胜和老乡
《史记》里讲到那个有“鸿鹄之志”的陈涉,许多人都知道这一位伟大的农民领袖。他在田间休息的时候对同乡说,帝王将相又不是天生的,我也可以当当的。他当了王之后,老朋友啊,乡亲啊,以及那些个“勿相忘”的长工啊,起义中有功没功的,都来看望他。他们到了陈胜的宫殿门口,不让进,就在门口直呼其名,陈涉啊,陈涉啊,我们来看你来了啊!这些人看看进不去,也就在回去的路上大大咧咧,骂个不停。陈涉倒不是他们想象那么六亲不认的人,赶紧开门,拦下他们说,嚯——,原来是老乡啊!于是客气地拉着他们的手说,快进去,快进去。
陈涉的老乡都是穷得嗒嗒滴的,从来没有进过官府,更不用说进宫。他们一见宫殿金碧辉煌,座椅板凳,一切用具,豪华奢侈,惊讶眼睛都瞪大了,连连啧啧赞叹:陈涉,你好气派啊!厉害了,我的王,了不得啊!陈涉便说,还好还好,等赶走秦始皇那厮,我们搬到咸阳宫去,那才叫厉害呢!
老乡道,这已经够厉害了,那次在地头,我们就觉得你这人神!
陈涉道,靠大家,靠大家。喜欢就多住几天再回去。于是,陈涉说,我手上有点事,没时间陪你们,等会叫我的勤务兵来招待诸位,请大家见谅。
这些人从此进出宫殿就像狂菜场一样,随随便便,高兴就大声嚷嚷,不高兴就往地上吐沫子。几天下来好吃好喝,陈涉真的兑现了前些日子在田头说大家说过的“勿相忘”的诺言。其中有一个真的没有人样,也是太闲了,吃饱了撑的,到处乱说陈涉以往的馊事,说完加上哈哈哈哈大笑。
各位看官,一个人小时后能没点隐私?可他也不知道为尊者讳的道理,至少当着生人面给这位老乡一点面子好不好?竟然说陈涉是一个痴子,是个大傻帽,胡说八道的家伙,偷过东家的鸡,拿过西邻的瓜等等。这样的话当面开开玩笑还差不多,但哪能在大庭广众口无遮拦的?我看他自己就是大傻瓜大混蛋,给脸不要脸。话传到陈涉耳朵里,弄得他的十分尴尬。陈涉请他喝酒,大鱼大肉宽待,对他说,小时候谁没个馊事?开开玩笑也就罢了,以后请不要说了。
可是此人还是不听劝告,破口漏风,继续当广告员,好像秦始皇派来,给陈涉破相来的。原来你说说也就罢了,就当笑话过去了。如今我已经是做了王侯将相的人了,正在对抗万恶的秦始皇,要的是号召力,留点面子行不?再说都杯酒求情了,你还要到处广而告之,深怕人家把你当哑巴。这不,也怪不得人家陈涉了,结果是咔嚓一声,人头落地,让你以后跟秦始皇说去!另外那些人认为陈涉太没有人情味,丢下几下跺脚声,骂骂咧咧地走了。
2.项羽和乌江亭长
《史记》里记载到项羽兵败垓下,退到了乌江边,本想东渡乌江,重新来过。乌江派出所所长也就是亭长知道项羽兵败,必定退到此地。这个亭长上溯八代祖宗上就是项羽的表亲,楚国兴旺时祖上依旧是老百姓,现在项羽落难了,也不能袖手旁观。他知道这是做人的道理。他早就撑了一只船在江边等候,准备迎他过江。项羽带着一些残兵败将仓皇而来,亭长已经在歧路口接着。见到项王狼狈的样子,急忙说项王大老乡,我是这里的派出所所长,已等多时,请快快上船。
项羽好像被痞子刘搞残了似的,呆呼呼地坐在马上,七神六主都没了似的,竟然没有上船的意思。亭长急了,跺着脚催促道,项王,抓紧点啊!这几年,那个刘亭长吃过你的苦头,他又是个耍赖泼皮的货色,还有活路给你吗?可是项王还是没有上船的意思,两眼无光,茫茫四顾,不知所以,也许还在想他虞姬吧。亭长想,出身贵族的他跟出身低微的刘邦不同,死要面子的。心想他可能在找不上船的理由,便劝他道,项王啊,江东虽小,是你老家,也有上千里之地,人口也不少,几十万,足以称王江东,不必跟那个流氓刘亭长一般见识,希望大王抓紧渡江。项羽还是没有动静。亭长似乎哭着道,你看看,茫茫江面就我一只船,要是你再迟迟疑疑,汉军就到了。
他哪里也不想去了啊,亭长想的并没有错,项羽是一个心高傲的人。本来是堂堂楚国贵族,几十万正规军,却打不过一个小痞子?太没面子,被人嘲笑。他不是把责任归为自己,说天要他亡。自言自语地道,即便渡江有何用呢!想当初老子的队伍八千多人向西,所向披靡,一路凯歌,多么威风啊,那秦国人的朝堂也被老子轰倒了,阿房宫也给烧了,先君怀王的仇也报了,解恨了。如今回去,身边就剩下这么几号人,就是江东父老爱我,原谅谅我,我没有脸见他们啊!
亭长知道人微言轻,想当初,他亚父范曾的话都不听,还听我这个只管抓那些偷鸡摸狗的小吏?罢罢罢,于是,只能说些胜败乃兵家常事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之类的话,也没办法说服他。不过项羽还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,他把马留给这位忠厚的亭长,算是报答江东父老,然后杀入追兵,砍了一批,最后自刎。
3.曹操和华佗
华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,因为他是人类健康大使,一个大好人。要不是被曹操害死,现在的医院也不至于那么多人排队看专家,那么多人病死,人的寿命可能都实现百岁愿望。大好人可不一定得好。这么一个善人,却遇到曹操这种不能天下人负他的人渣,这才叫遇人不淑。他们都是沛国谯人,老乡,现在安徽宿县。华佗学的中医,针灸,内外科无所不能,是我国外科鼻祖。医好了许多人,救了无数人的命,却被这个所谓枭雄人渣杀了。
曹操做了魏王,在许昌欺负汉献帝孤儿寡母时,把老乡叫了来当他的专职保健医生。人是要讲天地良心的,头顶三尺有神灵。恶人总有苍天来报,你恶,皇天后土看得明白,记得你的恶行。曹操欺负孤儿寡母那天晚上开始,出现头昏目眩的毛病。于是把老乡叫了来,如此这般地陈诉了自己的病症。华佗帮他诊断后说得太直率了,这病治不好的,要想断根就得动手术。曹操是天下第一疑心鬼,而且并不知道他是外科专家,精通医术,以为要害死他。而华佗却不知道曹操为的人,以为他会接受科学。很多人都知道,此人疑心病最严重,所谓“梦中杀人”,就他能做得出来。这不,杨修说他不是梦中杀人,而是梦中有君王,所以被他害死了。奸邪之徒坏事做多了,当然怕人暗算。身不正,鬼敲门么,此之谓也。
其实,华佗已经做过许多外科手术,麻药汤一喝,就好安安心心做手术了,病人不疼不痒,醒来就没病了。不过,华佗是自卑的,因为他从事的医术,在过去的年代,是末技,被人瞧不起的。自古以来,就是坏人不少,一是对医生这态度,一是对老师的态度,一副过河拆桥、卸磨杀驴的做派。生病了才想到医生,医好了,却好了伤疤忘了疼,就去骂医生。都想儿子书读得好,儿子做官了反过来欺负老师,平时哪有几个看得起老师的?没别的,老师穷,地位低,要巴结你干什么?
说实话,因为职业的问题,性格问题,华佗自卑了。曹操是什么人?天下老子第一的人!跟这种目中无人的人渣在一起,哪能待得住?所以华佗想想,你看不起人,惹不起,还躲不起吗?你瞧不起人,我也不一定要看你。他决定走,便跟曹操说,家里来信了,要暂时回去几天。真是比脱离虎口,跑出狼窝还幸运呢!曹操看他一去不来了,便派人写信去催他回来。华佗推托家里的生病了,一时半刻是来不了。华佗真是不想去了,他早就厌恶做曹操的下人。曹操又催当地的府太爷县太爷去喊他,行政干预,强制执行,没有商量。要得着人的时候,三番五次催促,完全是另一副面孔。华佗可是铁了心不去了,曹操便派人上门看看他是不是在骗人。叫人带去几升米,说要是真的妻子病了,就给他。要是骗我,就拷了来!
那些人还管你三七二十一,拷起来就往许昌送。投进大牢,严刑逼供。用得着这样迫害一个人老百姓吗?天理难容!又不是你培养的,祖上有没有吃你曹操家一口饭,人模狗样的,欠你的?用得着对一个善良的人动刑吗?当时有个人叫荀彧,是曹操的大军师,也是读书人,经常给曹操出鬼主意的,惺惺相惜吧,他都看不下去了。对曹操说,华佗是天下第一个顶级专家,人命关天,不要这么拷打了,还是宽待他吧。心胸狭窄的曹人渣说,不怕,死了他一个,天下这种鼠辈多得是,专家满地捡。对一个屠夫来说,老百姓算什么?
有这样的人渣,华佗这此是过不去了。他知道大限已临,想起自己的医术不能再为病人服务,随身带的医书总的给后人留下吧。那狱警平时对他还算可以,少受罪,就给他吧。他跟狱警说,这本医书送给你,你回家去好好看看,以后可以养活一家。狱警怕人渣知道,不敢接受。华佗没办法,要来柴火,含泪烧了。后来人渣再头疼时,想起华佗,说只有他能治好自己的毛病。可是,他又说,这老东西,仗着自己手上那点点医术,跟我叫板,就是他活着,自己的病也不一定能治好。看看,是人说的话吗?
再后来,他那个秤象的儿子曹冲生病了,叫了天下名医看过,都不济事。人渣有点后悔了。这不是天报吗?不过,天报还在后头呢?他没死的时候,他最喜爱的小妾就让亲儿子曹丕睡了。哈,人渣的儿子也是人渣。曹操的大老婆看见儿子比起父亲毫不逊色,毫无廉耻,羞愧地说,曹家的天下走不远的。所以曹家的天下不过四十年多点。
4.刘邦和萧何
萧何跟刘邦是老乡,也是刘邦早年的朋友,辅佐刘邦起义,最后打下江山,史称萧相国。刘邦攻克咸阳后,别人都在抢金银,萧何却去接收了丞相府、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和图书。他知道,坐了天下,铜钱银子有的是,唯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再生。这些东西,对日后制定政策和争得楚汉战争胜利起到重要作用。再说楚汉战争时,他留守关中,成为汉军的大后方。不断向前线输送兵员和粮草,对刘邦战胜项羽起到重大作用。
胜利后,刘邦论功行赏,群臣争功,一年多都没法落实。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,先封侯,食邑八千户,就是万户侯了。其他人都说,我们披坚执锐,出生入死,多的百余战,少的也有几十战,攻城略地,身上几十块弹片,几百处枪伤,功劳也不小。可是萧何没有汗马功劳,只是写写字,讲讲话,反而封功在我们之上,这是为什么?
刘邦一时也没法说清楚,就打了个比方。打猎时,猎狗追击猎物,可是发现猎物踪迹的是人。如今你们只是奔走得到猎物,跟猎狗一样。萧何是发现猎物踪迹的人,你说谁功劳大?没有发现猎物,你乱咬啊?真是的。何况你们跟我闹革命,要么单独一人,或是两三人,而萧何是整个宗族几十人,他的功劳朝廷岂能
5.石勒和老乡
做了君王,也要有捐弃前嫌的度量,成大事必有雅量。石勒乃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人。他本来就是一个奴隶,从小吃尽苦头。建立后赵之后,他想起了家乡人。虽然他当了皇上,做人还算厚道,不像勾践之类的小人,他把村里的老人和故友请来享受一下幸福生活。可是,有一个人不敢来,是他的邻居,叫李阳。为何他请不来呢?原来,当年两人都是邻居,为了争一个浸苎麻的水池打架,如今哪里敢来吃瘪?石勒便跟大家说,李阳是个壮士,过去结下一点点怨仇,都是做百姓的时候事。如今我兼有天下,岂能对百姓记恨呢。于是,他又派人把李阳接来宫里。喝酒的时候,石勒拉着李阳的手说,我那时候吃了老兄不少老拳,我也给你下了毒手了。说完哈哈大笑,真是一笑泯恩仇。酒后,李阳被拜为参军都尉。
石勒曾经说过,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,如日月皎然,终不能如曹孟德、司马仲达父子,欺他人孤儿寡母,狐媚以取天下!看上面这件事情,基本了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。他能成为五胡十国最英明的君王之一,也就不奇怪了。
石磊从小就受冻挨饿,屈居人下,被卖到山东做奴隶。但他始终都对人生充满期待,像后羿一样是个伟大的追梦者。
6.唐太宗和庞相寿
秉公治国,才是君王最要注意的方面。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被有关部门革职。本来自一位州官犯罪了丢了乌纱帽,有什么好说的。可是,他是皇上的老乡,心想这饭碗总不能说没没了吧,要是这样,回家卖烤红薯?那不玩玩了?于是他去找老首长唐太宗。此人曾经在秦王府做过幕僚,想借此让皇上网开一面,恢复工作,继续做他的官,干两袖装银子的勾当。皇上听他这么一说,知道是故人,便想让有关部门恢复他的职务。魏征知道后对皇上说,皇上做秦王时,里里外外的人很多,您这样开恩,恐怕大家都效仿,那会使善人担忧。
皇上觉得是这个道理,网开一面可以,日后都作奸犯科,来找他求情,那不乱了朝廷的公正了吗?他对庞相寿说,我以前是秦王,是一府之主;如今身居大位,乃四海之主,不能对过去秦王府里的人特别开恩了。魏征他们所坚持的是对的,朕怎么敢违背呢?出于私情,太宗赐给他几匹布料,让他回家。故人就这样抹泪离开了。
要是这次给这位官员恢复原职,必然导致任人唯亲。那些所谓的故人,老乡,下属都会仗势欺人,那么为善者势必恐惧,国家的工作谁也不敢做。唐太宗认识到了这一点,说明他是英主。
7.朱元璋和汤和
朱元璋当了皇帝大杀功臣三十四人,几乎赶尽杀绝。徐达,李善长,刘基,胡惟庸,蓝玉,宋濂等等全都被杀,唯独汤和等四臣活下来。汤和屡破元军,累迁统军元帅。那么为何汤和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毒手呢?
第一,他是朱温的发小,关系不一般。第二,他识时务,朱元璋投军濠州,他还是朱元璋的上司。从那时开始,他对朱元璋毕恭毕敬,是朱元璋最早的铁杆哥儿们。第三,他做事基本上是顺其自然,与世无争。常常劝诫子孙,做人要老老实实,低调再低调,遵纪守法,不可授人以柄。他是资格非常老的元勋,却从来没有炫耀自己。大明建国后,他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。后来他守边,防止倭寇,功劳不小,成功后,他没有争功。而去朝廷奖赏给他的金银财宝,全给了故交,归乡养老,最终使朱温放下了戒心。
其实,他知道朱元璋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。为了不引起猜忌,他游山玩水,喝酒取乐。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,给人的印象非常贪图享受。
后来,他生病了,话都说不出来。朱元璋即日亲自探视,让他回乡养病。待身体好了点,朱元璋又迎他道京城,关怀备至。最后病重,朱元璋见到他时,抚着他背,与他谈及小时候的事情。他已经不能说话,只是点头。朱元璋见此情形,泪流不已。他去世时七十岁,算来是高龄了。
【二】
君臣关于读书的对话
历史上许多帝王并不是都像秦始皇,把书烧烧了,而是自己喜爱读书,也敬佩读书人。只是古代帝王读书功利性非常强,宋徽宗说的最好:书中自有黄金屋,书中自有颜如玉,书中自有千钟黍。其实了解历史,借鉴当今,治国安邦,却是要读书。所以历史上有不少帝王读书和劝臣子读书的佳话。
1.孙权和吕蒙
三国时期,吕蒙在浔阳做县令的时候,孙权对他说,你现在担任朝廷重要职务,是不是读点书啊。吕蒙以军务繁忙推托,说没时间。孙权说,我希望你读书,不是要你做学问,只不过了解过去历朝的事情。你说事情多,哪里有我忙呢?我还常常读书,你就不能都点吗,何况挺有收获的。
吕蒙见君王这么说,再也不能推脱了。吕蒙博览群书却不泥古,用前人的知识来丰富自己,拓宽了眼界。后来鲁肃到浔阳,跟吕蒙交谈,十分吃惊,半开玩笑地说,你如今的才略高了不少了啊,不再是过去那个吴下阿蒙了呢。吕蒙也开玩笑说,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,老兄怎么知道这么晚啊!
吕蒙发奋读书成为古代名将勤能补拙、笃志力学的代表。鲁肃去世后,代守陆口,设计袭取荆州,击败关羽,使东吴实力大增,成为东吴四杰,封侯拜将,受勋殊荣,都是读书受益。
读书的好处很多,史鉴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巧慧,博物使人深沉,数学使人精细,伦理使人庄重,逻辑使人善辩。
2.窦仪和宋太祖
窦仪天津人,十几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,是五代后晋的进士,翰林学士,精通天文地理,诸子百家,学识渊博。他的四个弟弟相继考中进士,时称“五子登科”,《三字经》里有“窦燕山,有义方。教五子,具名扬”说的就是窦仪五兄弟。
宋太祖重视读书人还是有故事的,开国的时候,他命宰相写一个过去君王没有用过的年号,改元为“乾德”。乾德三年,太祖平了后蜀后,选了一个后蜀妃子入宫。
一天,皇上去这位妃子房间里,看见她的梳妆盒很好看,便拿起来端详。里面有一面精致的铜镜,背面有“乾德四年铸”几个字。他十分吃惊,今年才是乾德三年,这镜子怎么是乾德四年铸的呢?为了弄个明白,他向妃子借用一下,带着疑问,拿出来给宰相看。他说,今年才是乾德三年,怎么已经有乾德四年铸的铜镜呢?有点像超市里的牛奶,买的那天是这个月一号,上面却印七号八号。宰相左看右看,左思右想,就是答不上来。
皇上只好把学士陶谷、窦仪叫来。两人都是当今大儒,窦仪看了一下镜子上面的字说,这镜子一定是蜀国的东西。宋太祖问他为这么肯定?他说五代时,后蜀君王王衍就用这个年号,应该是王衍乾德四年铸的。宋太祖这才明白,自己的年号成了套牌了。没有文化真可怕,感慨地说,宰相当用读书人。太祖杯酒释兵权也是有其原因的吧。
窦仪还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。一天赵匡胤去起草文件,到了宫门口,见皇上穿着便服,头上光光的,还赤脚坐在那里,活像一个刚从地里除草回来在门口休息的老农。他在门口站着不进去。赵匡胤说,怎么还不进来啊?窦仪点点头,指指教。老赵才意识到自己太随便了,只好叫人拿了冠带。等皇上穿好,他才进去。然后对皇上说,陛下是开国之君,应当注意形象,用礼法昭示天下。赵匡胤听了后正敛神色,称谢不已。后来他当了礼部尚书。
陶谷在赵匡胤陈桥兵变,代周称帝前,他抢先拟好周恭帝禅位制书,作为宋太祖受禅之用。论才气学问窦仪高,所以他嫉妒,深怕窦仪的名望超过他,于是依附赵普,联合其他几人,排挤窦仪,所以窦仪到死未能拜相。
3.唐太宗和房玄龄
欧阳修说过,玉不琢不成器,人不学,不知道。玉不琢,还是玉;人不学,会受外界影响而变化。变化了,大的可以篡权夺位,小者可以到处骗人。读书对人非常重要,道理就在这里。因为书里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,古代没有教人做坏事的书。
许多君王都知道读书的重要,毛主席一生读了很多书且不说,唐太宗也常常读书,他非常重视读书人。他曾经对房玄龄说,凡是人都要需要好好读书。于是跟房玄龄谈起自己读书的经历:过去江山未定,东征西讨,把时间都花在军国大事上面去,没时间读书。如今四海升平,处身殿堂,又没时间读书,平时只好让人读给我听。我这么读书,渐渐懂了一些道理,比如教育人们怎么做一个开明的君王,怎么做一个称职的臣子,以及如何做一个好父亲,如何做一个好儿子。现在知道读书多么总要,怪不得古人早就说过,不学面墙,莅事惟烦。如今回想起过去做的事情,好多都没道理呢!
房玄龄是山东临淄人,李世民得力谋士,参与玄武门之变,是五功臣之一。其他四人是长孙无忌,杜如晦,尉迟敬德和侯君集。他写奏章,从来就不打草稿,而且言辞贴切,深得皇上看重。担任宰相十五年,儿媳妇是高阳公主,女儿是韩王妃子。
读书有益的感受,他应该是从房玄龄身上体会到的。房玄龄十八岁就是进士,可谓满腹经纶。
4.晋平公和师旷
师旷是春秋时期比较有名的乐师,虽然是盲人,心里比谁都明白。一次,晋平公说自己是七十岁的人了,想学习,却当心年纪太大,学不进。师旷说,何不秉烛而学?晋平公以为他开玩笑,严肃地说,哪有臣子戏弄君王的呢?师旷说,我一个盲人,怎么敢跟您开玩笑呢?我听说,年轻的时候学习,就像初升的太阳光;中年学习,就像中午的太阳光;老年人学习就像蜡烛的光。有光亮总比抹黑走路好吧?晋平公一听是这么个意思,常高兴地说,你说的真好啊。
一次晋平公跟大家喝酒,喝到高兴时,他很有感慨地说,做国君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!高兴怎么说就怎么说,没人敢违背?师旷坐在他身边,听了这种不着调的话,不好当大家的面说国君,就用琴撞他。晋平公掀起衣躲他,琴撞到墙上,琴也坏了。晋平公说,乐师,你撞谁啊?师旷当然不能直说,他道,今天我身边有小人在胡说八道,我就用琴撞他。晋平公说,在你身边的人正是寡人啊!师旷故意惊讶地说,啊哎!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!身边的臣子认为师旷犯上,都要求惩办他。晋平公说,放了他吧,我要把这件事当作自己的警告。看看,晋平公身边都是什么人?一堆阿谀奉承的人!只有师旷常常警醒国君,幸好国君还能听得进,否则杀头又不是不可能。
晋平公没有使晋悼公的中兴延续下去,政权落到六卿手上,公室衰弱。这个跟他过重赋税有关,加上晋国军队的建制,变成了家天下。叔向说,到了晋平公,晋国走到了末路。再就是跟师旷有关,晋平公问他怎么治国,他说清静无为,大包容。学老子的理论,和后来墨家的理论,岂能对付得了那些如狼似虎的六卿呢?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